第九十一章 破百万(1/ 2)
新民印刷厂,车间内。
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,一批批巴掌大的书籍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,这样一座车间,每天可以生产出10万册一角钱丛书。
李杰首批印刷的只有数理化三个系列,剩下的语言类科目他并不打算出书,像英语、语文更多需要的是日积月累,单纯的思维类训练,对于提高成绩的用处并不大。
小学数学一共10本,初中代数4本,几何2本,物理2本,化学2本,每本印刷10万册,首批印刷总册数共200万册。
以新民印刷厂的产能,一个月的时间足够将200万册装订完毕。
因为生产的数量特别巨大,每本书的成本被压缩到了极致,平均下来一本书的成本只有5分钱。
虽然生产成本只有定价的一半,看起来利润能有50%,但是扣掉渠道费之后,每本书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。
80年代初,民营书店的数量极少,整个图书销售市场几乎被新华书店所垄断,在民营书店还在小打小闹的时候,新华书店的全国员工人数高达7万多人,绝对是图书市场的巨无霸企业。
和它类似的还有邮政,就是号称只要有人烟的地方,哪怕在偏僻,也会有邮政存在。
79-82年,新华书店从京津沪三地书店截留2000多万的利润,用以发展老少边地区的网点建设,数遍全国,只有新华书店有能力将销售网络铺遍全国。
一角钱丛书因为定价的足够便宜的缘故,不仅进入了新华书店的图书销售推荐目录中,而且排位还相当的靠前。
同时,李杰在议价上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,最终,每本书的供货价比原先预想的要高出一分,七分的供货价,给李杰留下了2分钱的利润。
根据去年的统计局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在校生数据,81年全国各地的在读小学生数量高达1.4亿,而初中生的在校人数仅有4000多万人,只有小学生的零头。
高中生的人数就要更少了,只剩下700多万,大学生的人数就更加夸张了,全国所有的高校生加起来也只有100多万。
统计数据非常直观的显示了全国教育的现状,越往上人数越少,绝大多数学生读完小学便辍学了,小升初直接少了一大半,只有18%初中生会选择初升高,考上大学的人数大致与初升高的人数相同。
但是,即便如此,只要有10%的小学生购买一角钱图书,销售类也是极为恐怖的,考虑掉复购,随便算算就是几千万册的销量。
两个月后,一套定价极其便宜的教辅书在全国中小学生群体中活了起来,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,创下了最高单册销量破百万的销售记录。
一角钱丛书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引爆了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抢购狂潮!
一角钱价值几何?
两个鸡蛋,一斤米,一包丰收牌香烟,两根油条,5盒火柴。
但是现在,一毛钱却能买到知识,在华夏人普遍望子成龙的心理下,一角钱丛书的出现,犹如天降甘露,那些以前舍不得花钱买书的家长们,纷纷慷慨解囊。
各地的新华书店不停地向总店发来库存告急电报!
加印!
加印!
疯狂的加印!
新民印刷厂由原来的两个车间生产,变成了全厂全力生产,在钞票的鼓励下,工人们分为三班倒,24小时马力全开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